蓝天白云下的安阳美如画。 本报记者 李林 摄
□本报记者 李林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
“随手一拍皆成景,‘安阳蓝’已成为常态。”8月27日,安阳市民刘女士为家乡的空气质量点赞。今年以来,“安阳蓝”常刷屏,不少市民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开启了“蓝天摄影大赛”。
前不久,生态环境部公布今年7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,安阳市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优化,综合指数为2.838,排名进步35个位次,PM2.5浓度等考核指标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均实现大幅提升。
曾经,安阳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“2+26”城市之一,因背靠太行山脉,大气环流受阻,传输扩散条件差,空气质量提升一度成为“老大难”问题。
空气质量如何从“老大难”到“大提升”?安阳的答案是: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作为生存之战、发展之战,坚定不移抓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。
产业调整精准治污
为让“安阳蓝”常驻,安阳下定决心从城市产业的根部下“刀”,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以钢铁整合、重污染工序治理为重点,压减、关停、技改多措并举,减少工业排放。
首先是关停高炉,推动减排。据悉,全市目前已拆除高炉2座,停产高炉3座、转炉4座,剩余高炉、转炉正有序落实关停措施。以安钢为例,安钢已相继关停1座2200立方米高炉、1台400平方米烧结机及1座产能55万吨的6米焦炉,日均排放量由9.8吨下降到7.4吨左右,减排24%。
其次是实施技改,鼓励转型。该市拆除步进式烧结机2台,正在拆除半封闭式硅锰合金炉1座、实施全封闭升级改造2座,并关停独立洗煤厂、燃煤石灰窑、非矿山配套机制砂企业近150家,制定关停企业资产评估和梯次资金补贴办法,鼓励企业向绿色高科技方向转型。
最后是精准管控,提升整治。为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,提升科学精准管控水平,该市深入开展砖瓦窑行业绩效分级提升整治,设立绿色化改造专项资金,激励引导企业进行提标升级,争取在今年9月底前达到A级绩效标准。
精准治污带来的成效体现在数据上。安阳城市西部环境空气监测站点数据明显好转,其中安钢职工学校、西郊乡等两个站点今年7月份综合指数环比分别下降27.8%、31.7%。
绿色转型科学治污
精准治污是基本要求,科学治污是关键。近年来,安阳市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,深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,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融合共赢之路,以绿色撬动高质量发展“动力源”。
安阳是全国首批、我省唯一的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。安阳市委、市政府明确全面推进绿色运输试点城市建设的工作目标,有效遏制车辆尾气污染,顺应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。
据了解,该市坚持发展绿色清洁运输,加快运输车辆新能源替代,提高清洁运输比例,扩大柴油货车禁限行区。邮政快递、巡游出租、公交全面实现新能源化,城区施工工地推广新能源商砼车245辆、渣土车104台,并争取省级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新购置新能源货车奖补;狠抓大宗货物运输清洁化,协调争取郑州铁路局冷轧运输优惠运价,全市火电、钢铁、煤炭、焦化等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4%;柴油货车禁限行范围由150平方千米扩大至430平方千米,自7月1日正式实施禁限行以来,城区柴油(燃气)货车日均减少5000辆次,二氧化氮月均浓度同比下降57.1%。
与此同时,该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,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,开展锅炉专项整治,巩固清洁取暖成果。两年来新增风电和光伏装机规模70万千瓦,全市新(改、扩)建用煤项目实施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,确保“禁煤区”内散煤动态清零,全市食用菌种植、畜禽养殖、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经营场所完成清洁能源替代。
监测提升依法治污
为进一步改善大气质量,安阳市深入推进依法治污,提升监测监控能力。
记者采访获悉,该市狠抓智慧环保系统建设,整合公安、商务、住建、交通、农业、气象、电力等数据,实施7项27类问题线索自动监测,目前已实现固定污染源超标信息、污染高值问题信息自动推送。安装重点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测远程质控系统55套,搭建无人机排查溯源、精准治污应用场景,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。查处涉嫌第三方监测机构弄虚作假问题3起,依法治污能力不断增强。
此外,该市还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,逐一排查诊断重点行业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设施;聘请中国环境监测总站,采取“师带徒”模式,通过监督监测、在线比对、工艺核查,对全市15家重点企业开展“环保诊治”,发现整改问题的同时,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监测骨干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6月,该市出台了《安阳市大气污染有奖举报办法》,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,强化社会监督,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大气污染问题,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平,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。
“经过一系列举措,安阳市空气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,但这远不是终点。我们还是要以‘咬定青山不放松’的劲头,强化攻坚克难的精神和久久为功的定力,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,持续改善空气质量,打赢蓝天保卫战。”安阳市相关负责人表示。